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黄河口潮汐湿地土壤碳矿化途径及其对水盐环境变化的响应(41871087,2019-2022)
潮汐湿地是陆、海交汇处的一个典型两相地带,是地球上最密集的碳汇之一。电子受体在微生物作用下的还原反应对总碳矿化的贡献可达30%~50%,是不可低估的碳损失途径。受潮汐作用的影响,潮汐湿地碳矿化过程明显受制于水盐环境条件,但矿化途径对水盐变化的响应与机制尚不明晰。开展潮汐湿地碳矿化途径研究,对于评估气候变化下潮汐湿地碳汇功能的响应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
本项目选择黄河口潮汐湿地(淡水湿地、微咸水湿地、咸水湿地)作为研究对象,开展以下研究:(1)通过野外原位试验,采用土芯采集法,研究潮汐湿地碳矿化途径(硫酸盐还原、铁还原、反硝化、甲烷生成)及其贡献的时空特征,结合环境与微生物因子分析,阐明碳矿化途径的关键影响因子;(2)通过野外移位试验,采用埋管培养法,研究水盐环境变化对碳矿化途径的影响,阐明碳矿化途径及其贡献对水盐环境变化的响应规律;(3)利用化学、生物分析手段,研究水盐环境变化对离子强度、电子受体数量、基质性质、微生物特征的影响,建立水盐环境因子-微生物群落结构-碳矿化途径间的驱动关系,揭示碳矿化途径响应水盐变化的微生物机制。预期研究结果将有助于揭示潮汐湿地碳转化过程机理,并为评估海水入侵对北方潮汐湿地碳储存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