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东大学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致力于湿地保护与生态修复、近海资源保育以及滨海盐碱地生物适应性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包括滨海湿地生物地球化学过程与生态效应、滨海湿地退化过程与退化湿地生态修复、近海生态系统健康评估与生物资源保育、滨海盐碱地生态建养与可持续利用、滨海草地资源与分子生态学5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建有滨海湿地生态过程与修复研究团队、近海生物资源保育与健康评估团队、滨海盐碱地生态建养团队,滨海草地资源与分子生态学研究团队4个学科团队。共有6个开放(公共)的科技共享平台,包括山东省高等学校协同创新中心“滨海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协同创新中心” 、烟台市滨海草省级林木种质资源库、山东省海洋牧场监测工作站、 “十三五”山东省高等学校重点实验室“滨海湿地生态修复与保育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滨海耐盐碱草业工程技术中心及滨海草类种质资源与育种基地。
滨海生态高等研究院高度重视导师队伍建设和素质提升,目前已经形成了以高层次人才为主的高素质导师队伍,在岗博士导师2名,硕士生导师9名,导师队伍中3人获省部级以上荣誉称号,包括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2人次,山东省杰青1人,山东省突贡专家1人,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1人,黄河三角洲学者(专家)2人,2人次获得省部级奖励,5人次获得市厅级奖励。其中2位导师培养的研究生获得国家优秀研究生奖,1位导师培养的研究生获得朱李月华奖,1位为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研究生已成为研究团队中不可缺少的流动力量,目前高等研究院主要招生方向为地理学和水产养殖学。研究生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的作用也日益显著,是创新成果产出、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体现出了研究生教育的贡献,并必将对推进高水平的研究院建设产生重大影响。
研究院已经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管理模式。根据国家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和鲁东大学的相关规定要求,在贯彻质量第一、重视激励机制思想的指导下,制定和完善了研究生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形成了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管理机制,基本实现了科学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研究生在学期间除享受国家、学校的各项补贴外,导师还给予一定额度的助学金、研究助理津贴以及成果奖励。